2025年3月28日至31日,B-Sports联合鄂尔多斯市文化馆、北方民族大学宁夏非遗省部级科研平台合作基地共同举行黄河流域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田野采风。本次调研历时4天,集结了民族学、民族音乐学、作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赴鄂尔多斯鄂托克旗、杭锦旗、乌审旗的牧区、村落,传承基地,系统挖掘、整理濒临失传的鄂尔多斯短调民歌,调研聚焦黄河流域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的传承现状、音乐形态、社会功能、文化认同等核心问题,为黄河文化生态保护和北疆非遗音乐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必一运动官网必一运动党总支书记樊宏波、经理李红梅、鄂尔多斯市文化馆网络信息部主任王玉霞、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公司特聘教授张景明共同参与并指导此次活动。
“蓝色乐队”唱响各民族团结心声
3月29日上午,调研队伍来到了距离鄂托克旗乌兰镇50公里外的阿尔巴斯苏木呼和陶勒盖嘎查。“乃日”让这里成为了永不散场的群众文化舞台。此地被誉为“乃日文化之乡”,那音太——一位生长在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草原大地上的普通牧民,与这里的“乃日”文化共同谱写了卓越靓丽的生动篇章。在那音太的家中,摆满了各种奖状和有关音乐文化的书籍。2023年7月,鄂托克旗委政府将这里打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中心示范户暨鄂尔多斯草原乃日文化体验基地。
那音太既是“乃日”文化的传承人,更是“草原蓝色乐队”的创始人。经过那音太的讲述,调研小组了解到,早在1985年,时年22岁的那音太与同乡的3位牧民共同组建了当地首支家庭乐队。这支乐队忙于那达慕、婚庆、宴会等各类演出活动,扩大了“乃日”文化的影响力。1996年,以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主席永儒布为首的考察验收团专程来呼和陶勒盖嘎查考察那音太的牧民乐队,被内蒙古音乐家协会命名为“草原蓝色乐队”,寓意生机盎然、崇尚高雅。至今,融合蒙汉民族的乐队已发展到了今天60多人的队伍,那音太带领“草原蓝色乐队”共参与嘎查、苏木及旗春晚十余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百余次,先后演出1500余场,2023年7月1至2日参加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及特奥会火炬传递活动;2023年7月积极参与鄂托克旗文化惠民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等。在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中极大地丰富了队员和周围农牧民的精神生活,为周边农牧民的文化生活增添了各种亮色,为“乃日”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文明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非遗传承奏响新时代最强音
3月29日下午,调研组成员们走进鄂托克旗的鄂尔多斯“乃日”保护传承基地。“乃日”在汉语中意为娱乐、聚会,是集鄂尔多斯民间歌舞器乐、祝赞颂词、礼仪习俗、节庆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历经数百年风雨传承,历久弥新。2007年,鄂尔多斯“乃日”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托克旗是鄂尔多斯“乃日”文化保护传承的核心地区。鄂尔多斯“乃日”保护传承基地是一个以“乃日”文化为基础,集文化保护、传承教学、创作表演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在基地的主墙面上,挂着乃日所用的各式乐器。鄂尔多斯“乃日”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芒来巴特尔正带领20多名学员进行着“乃日”传承教习。三弦、四胡、扬琴、大正琴声动大厅,浓郁的鄂尔多斯乃日特色吸引了大家驻足观赏。
在采访中,芒来巴特尔讲述:“‘乃日’是集体性的艺术活动,不是以一个有名的大师、一件乐器、一个标杆能够支撑和衡量的,必须依靠广大群众常年累积和不断坚持才能传承下来。”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鄂尔多斯“乃日”文化,是将民歌、器乐曲、民间舞蹈等融为一体的蒙古族民间表演艺术,芒来巴特尔还说到,“‘乃日’艺术不是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地点瞬间形成的,而是经过了各个时期社会的发展最终形成如今的内容与特点。”
在采访活动的尾声阶段,芒来巴特尔老师还与B-Sports的部分老师共同演奏了多首不同类型的草原民歌,让现场整个气氛变得活跃和热闹起来。目前,芒来巴特尔为200多名“乃日”爱好者提供演奏方面的辅导。2025年,鄂托克旗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大力支持文旅深度融合,深入挖掘传承发扬“北疆文化”,推动鄂尔多斯“乃日”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项目。近年来,鄂托克旗积极推进文化大繁荣、文旅大融合,深入挖掘鄂尔多斯“乃日”这一民族文化资源,推动形成原生态展示、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格局,鄂托克旗对外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让鄂托克旗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乃日之乡”。

非遗传播彰显民族文化认同
3月30日上午,调研小组一行来到杭锦旗文化与旅游局,并与自治区级传承人呼毕斯哈拉玛、额日和其木格、额尔定其劳、非遗传承中心主任那日苏、文化馆馆长陶格斯等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和访谈。
2020年2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下发《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开展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的通知》,呼毕斯哈拉玛以擅长演唱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成功入选。作为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第三代传承人,呼毕斯哈拉玛原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乌兰牧骑工作人员。在乌兰牧骑工作期间共培养了63名专业民歌歌手和19名三弦演奏者。2018年退休后全心投入鄂尔多斯民歌发展事业,为了保护、传承和发扬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她抢救性记录200余首面临濒危歌曲。并通过线上、线下的各类鄂尔多斯民歌培训班,先后培养学员人数达2000余人。
74岁高龄的额日和其木格老师歌唱鄂尔多斯民歌已达60多年,在调研采访现场,她以热情高亢的歌声和悠扬的曲调为大家献艺,其原生态的嗓音和独特的唱功赢得了大家的赞叹和阵阵掌声。文化户额尔定其劳也向在座所有的师生分享了他几十年来对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的认识并演唱了民歌,并提到“每一个村有一个文化户,集体去排练,集体去演出。祭敖包活动也有演出。比起之前,观看的人也多了。人们通过微信、网络等方式了解到有关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演出的信息,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参与。”非遗中心主任那日苏说到:“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承载着鄂尔多斯本土地域的生活方式,是其地域生活方式的内在和外在表现,也反映了人与人交往的方式。在鄂尔多斯下辖每个地区的包容塑造下,又处于黄河河套地区,除了歌以外,习俗也一起融合在里面。”
鄂尔多斯民歌展示了该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歌传统,传承人们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远客们的热切欢迎,深情的赞歌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展现了鄂尔多斯对美好生活和人间友好的热情与向往。

童声稚嫩接续非遗活力
3月30下午,调研组赶赴杭锦旗锡尼镇阿斯尔嘎查,继续探访此地的鄂尔多斯短调民歌传承人巴音脑日布和身着红色蒙古袍的小传承人巴雅苏拉。来到排演交流大厅,身着紫色蒙古族服饰的乐队演唱了鄂尔多斯民歌联唱。,小传承人巴雅苏拉站在乐队的最前方,用童声与大家共同演绎了演唱了经典民歌《艾蒿山头》。
“以前大家歌声不停,酒不停。我记得过去有一场婚礼,大家快乐高兴地祝酒歌唱,足足唱了两天,十分热闹。”在过去,草原上的歌曲经常与婚礼和其他人生礼俗共同出现,婚礼无疑是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的重要主场,也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最好场域。传承人巴音脑日布和大家讲述到,另一位传承人提到,“家里面来了客人,除了给大家热情地招待,就开始唱短调民歌,人们拿着乐器自然而然就唱出来了。人们在其余劳作之后,用歌的方式去释放,去寻找生活的快乐。”
人们打趣地问到了小传承人,问他写作业和唱歌哪个更好,他挠了挠头面带羞涩地说:“唱歌更快乐,但作业也得写,写作业有压力,唱歌没有压力。”引得大家笑了起来。此刻小传承人巴雅苏拉的父亲和调研成员们提到,“我们是纯牧民,没有其他的生活从业方式,家里养了200多只羊,除了养羊之外,唱歌是我们与人相聚和娱乐的方式。”
小传承人巴雅苏拉与他的父辈们站在一起演唱着动人悠扬的牧歌,这一幕的出现超出大家的预期,也更如一道美好的阳光,以至于人们从内心油然而生出一股沁人肺腑的暖流,深切地感受到了鄂尔多斯短调民歌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传承的希望和美好的祝福。

无声旷野温留红色守望
3月30傍晚,红润的太阳在草原沙地的远处边缘缓缓而落。调研组马不停蹄地赶往了乌审旗博物馆草原红色革命歌曲展厅,拜访长期躬耕于鄂尔多斯民歌研究的重要学者——哈斯额尔德尼。
乌审旗博物馆草原红色革命歌曲展厅位于乌审旗乌审召镇,于2020年11月30日正式揭牌,馆内现藏3万多首草原革命歌曲档案和3千多册革命歌曲相关书籍及部分实物展品,在记录历史、展现历史、传承历史中传递着乌审旗红色革命文化基因。
馆长哈斯额尔德尼精心准备了《民族团结的见证——鄂尔多斯民歌》精彩内容与大家展开了深度交流。讲述从鄂尔多斯的地理概念和行政概念、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流传的区域和范围及鄂尔多斯民歌乐器构成、曲目分类、内涵和种类结合鄂尔多斯的历史、风俗、礼仪和功用等视角,讲述了鄂尔多斯民歌与内蒙古周边地域的交流、互动和融合,调研组成员们与哈斯额尔德尼老师就鄂尔多斯民歌的传承流变、地方特色、曲目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提问和深讨。据了解,乌审旗博物馆红色革命歌曲展厅内珍藏的众多曲目主要由哈斯额尔德尼从80年代开始搜集整理而来,对于丰富乌审红色文化资源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作出了巨大努力和贡献。
在调研队伍离开时已是深夜,虽是人间三月,但彻骨的寒冷依旧停留在沙漠与野草相伴而生的旷野,抬眼望去,天上的星星透发出一种纯碎的明净,哈斯额尔德尼老师屋内的灯光在静享着彻夜的孤独,成为旷野中温暖执着的红色守望。

艺脉传播赓续活态传承
31日上午,调研组师生参观完鄂尔多斯民歌博物馆后前往了乌审旗嘎鲁图镇,分别拜访了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市级传承人图海和旗级传承人额尔德尼珠拉。
上午大约九点时分,调研师生们来到图海老师的家中。图海夫妇为大家准备了热腾腾的奶茶和枣饼,特别是原汁原味的风干肉,让大家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情。图海老师为大家讲述了自己从小与歌为伴的生活,以及他年轻时候所参加的各种文艺活动。图海提到,“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牧民,因为条件不允许,我从小放牧,我的家族过去是王爷府的歌手,并一代一代传了下来,我也从小受到家传的影响。”“婚礼是学习歌曲的最好平台,婚礼三天三夜,有很多的民歌会在那个时候演唱。我学会以后,别人举办婚礼也会邀请我到家里献唱,现在我教会了我的儿子,儿子也会唱。”
“2000年以后,我能深切感受到有关鄂尔多斯民歌的比赛会越来越多,但乌兰牧骑的专业演员被公众认为是专业歌手,我作为民间的小歌手没有合适的平台来宣传自己。”当下,图海老师开始利用微信群组建了线上教学平台,每天都会定时在群聊里发送语音为大家教学指导。每天既为生活带来精神补充,也让自身感受到了快乐和价值。“当下有了比赛,我认为这是很好的机会,我参加比赛也获得了很多的奖,也得到了政府和许多协会的认可,认可度开始慢慢提高。”
图海老师与调研组成员们进行了一番讲述交谈后,为大家清唱了一首《送亲歌》,并与在场的老师进行了互唱和交流。

离开图海老师的家,调研队伍们驱车去往了在不远处居住的额尔德尼珠拉。额尔德尼珠拉老奶奶现已80多岁高龄,我们到来时,她满心欢喜地出门迎接,一瞬间她满面的笑容遮蔽了岁月的沧桑,崭新亮丽的蒙古服饰照暖了我们的心情,也照亮了老人家的面容。“我从小就开始学习别人唱歌了,距离现在我已经唱了近70年了。我小时候在班里唱歌唱的很好,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听我唱歌。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我去北京演出,当时特别的激动和自豪。”老人用蒙语缓缓地说出了此番话,但随行翻译的老师向我们表示她很谦虚,很低调,可以感觉到她没有过多说她年轻时候的成就。当有成员问到唱民歌是否能够缓解人与人的冲突时,额尔德尼珠拉提到,“年轻的时候参加一场婚礼,在过程中有两个人产生了一些矛盾,但一位在场且善于创作的艺人立刻编了一首词,并用鄂尔多斯民歌的调子唱了出来,当时就化解了两个人的矛盾。”一番交谈过后,在调研师生们的热烈请求下,额尔德尼珠拉向我们展示了她珍藏多年的奖状证书,证书是纸做的,但纸上跃然和承载的岁月深情却是厚重的。

此次田野采风不仅是一次文化抢救行动,更是诠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黄河流域与鄂尔多斯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同时,对提高社会对黄河流域鄂尔多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从而更好地推动黄河流域文化的持续发展和繁荣。对于深层阐释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系统中的象征意义、民族认同,阐释黄河文化文化景观背后的景观文化的遗产价值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